14亿分之一的人才可能拥有的伞
四川省泸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,绵延的长江横贯东西,这里的人们和善乐观,热情好客,民风淳朴。在泸州市江阳区分水镇,有一个倔强的年轻人,偏偏要放弃上万月薪的IT工作,拎着个大包从成都跑了回来,据说回来的那天他脚蹬一个28大轮的破自行车,用他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哼着周杰伦的《青花瓷》,这个年轻人名叫毕原绅。
提到毕原绅估计大家不是很熟悉,但是他的父亲可就厉害了,那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(油纸伞技艺项目)代表性传承人毕六福老先生。
毕六福老先生祖上自乾隆戍午年间就开始制伞,可为技艺百年,到毕六福老先生这代是第6代传承。毕家的油纸伞在分水乃至整个泸州都比较有名气,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毕老对制伞技艺的苛刻。毕六福认为,做伞和做人一样,要规规矩矩,伞孔是5毫米就不能弄成8毫米,因此,毕家的油纸伞靠高品质的口碑征服了很多人。
毕家的油纸伞工艺比较复杂,据说一把满穿加沙的伞整个工艺完成下来得经过近110道工序左右。毕六福传承的纯手工制伞技艺,造就的是极具中国古韵特色韵美的油纸伞。但是由于布伞被发明后,其便利性和低成本的特点很快占据了市场,油纸伞由于复杂的制作工艺等原因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传统手艺的老一辈伞匠为维持生计逐渐改行,下海的下海,务农的务农,始终坚持如一的仅仅剩下毕六福等少数几个了。正是因为这样的因素,便诞生了一位倔强的年轻人——毕原绅。
最初的毕原绅对油纸伞虽然从小耳濡目染,兴趣却并不是很浓,但是接触社会后,渐渐发现,很多传统的工艺做出来的东西有一种灵魂,古韵美的灵魂。毕原绅也发现父亲做的伞明明质量非常好,并且超越了很多布伞而且还非常美,但是现在的人却并不愿意使用,这里面最大的症结就在于人们认知的改变。中国的伞文化从春秋末期开始起源,油纸伞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,古时候是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雨具存在,而现在绝大多数人们认为油纸伞只是绣花枕头,好看而已,因此不愿意使用油纸伞。毕原绅从内心来讲是很不甘心的,他想:有没有办法重新找回人们对油纸伞的正确认知,让油纸伞的技艺和文化传播,让人们真正爱上油纸伞,甚至让外国人也爱上油纸伞。
于是,蹬着28自行车,哼着青花瓷的倔强少年跑回来了。这一回来就了不得了,随着毕六福被推选为中国油纸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,老毕和小毕带着油纸伞参加了CCTV10、CCTV4、天天向上等知名栏目的采访,并在电视上重新展示了毕家制伞的绝技,让天南地北的人们从新认识了油纸伞,见识了油纸伞的不一样的魅力。于是,油纸伞的春天来临了。
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,毕原绅和其爱人扛着油纸伞,东奔西跑,参加各种展览会,让更多的人亲自体验了一回油纸伞,并也接触了很多国际友人,他们纷纷对毕六福的油纸伞,中国的古韵油纸伞赞不绝口。在被不断重新认可的时期里,毕原绅又陷入了思考,古老的东西确实很有韵味儿,但是社会在发展,年轻人的思想在不断改变,光靠古老的技艺能否真正让油纸伞的路更好的走下去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毕原绅不断尝试创新,经过很多次试验和失败,他研究出了植物标本竹隐系列油纸伞,让油纸伞焕发出了大自然的魅力。后来又率先在油纸伞面增加了类分子结构的网纱层,让油纸伞的伞面更佳牢固,提升了油纸伞面抗冲击的能力,这个工艺就是加沙工艺。加沙工艺目前是作为毕六福油纸伞的核心技艺存在,是油纸伞品质的基本象征。
2020年,新冠肆虐,导致经济萧条,毕原绅又陷入了思考,怎么思考的不得而知,不过大半年时间毕六福油纸伞又迎来新的发展,无味防雨型油纸伞,从用户的追捧数据来看就知道毕原绅思考对了。至于无味油纸伞的技艺,抱歉,无可奉告,据说是人家的秘籍,不好打听的。
期待毕六福油纸伞的明天会更佳辉煌,期待纯手工技艺的古韵文化能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结果,让14亿人甚至20亿人都知晓并拥有一把毕六福油纸伞。
撰稿人:管仲
时间:2020年11月26日